凌晨五点的宜宾,我见过三次?
每一次出差项目地,都有一张应急救生卡,正面是蓝信封的工作证,背面填着基本信息、血型、紧急联系人和保险单号。这是我的第15次项目地之旅,收集下来的救生卡也有一定数量了,他们就像一叠电影票,见证着每个独一无二的项目地故事。
如果要给项目地之旅起名字,我猜这次四川之行是一场15分钟的纪录片,名字就叫:《凌晨五点的宜宾》。剧情很简单,就是一群人连续好多天在凌晨五点起床赶车去一些偏远的学校做活动。
这一次,蓝信封一共派出5个全职伙伴,用10天时间,走访了18个乡村学校,招募到400+个通信孩子,同时回访200+个已经通信两个月的孩子。工作紧凑、琐碎而重复,但是再困,也要跟得上剧情走,因为,那么多孩子在着等我们,而预算就在那里嘛。
出发之前,看了一眼桌上的书,不是很重,但最终没有带上。上了高铁,同事家俊就开始拿出他的《万历十五年》,一路看着,我开始有点后悔,但想想自己不带书的原因,是为了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全副感官打开去感受一路风景,也就淡定下来了。
PART 1高铁、绿皮车
列车穿过山谷的时候,速度是225km/h,经过村庄的时候,速度降到78km/h。列车员推着午餐车路过,同一个车厢里,斜对角两个光头在慷慨激昂地聊天,年轻的爸爸在逗女儿玩,邻座三个女孩正在一边刷剧一边啃着周黑鸭……我在靠窗的位置,看着列车经过广西、贵州、云南,有一段路穿越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没什么路。
在这里,如果没有这趟列车,外来人面对大山是无力的,毕竟行动上不能像鸟那么自由。转绿皮之前,的士司机问为什么不继续高铁到终点啊?
我说方便到达的地方,留守率也不会这么高了呀。
在硬卧车厢,我们再次开会演示活动流程,顺利地赶在天黑之前完成一些走访细节的修改,车窗外风呼呼叫着,同事伟群借着时断时续的信号跟各个校长再次电话确认行程无误,她是这次活动的负责人。出发之前,CEO小华哥说过每次带队挑战,最多三项选一:难度、强度、新人。而这一期项目地的人均强度理论上是上一期的近两倍,所以伟群一上火车就开始优化流程,确保投入更少、产出有效。我睡醒的时候,发现她还在打灯跟进各种细节,一幅乡村教师批改作业的模样。
PART 2?乡村 “蜀道”
走访学校的第三天,两个组都在塞车,我发了一张乡村巴士和工程车狭路相逢的照片,同时,另一路的Rita发来一张前方工程车翻进河谷的照片,说:算是感受到了什么叫“蜀道难”了。不过我想真正的蜀道难,是完全不能通车的吧。进入越难走的路,我就越对开路的人心怀感激——从前挖井的人、开路的人、拓荒的人,都是伟大的人;但在当下,他们大多只算背井离乡的体力劳动者,还可能面临被人工智能定义为弱者的命运。
我们只是平平安安坐在乡村巴士上,走的路,比这些铺路的人简单太多;而这个淡季,蓝信封走的路,也比孩子的父母春运回家的路简单太多。
PART 3?学校与教育
每到一个学校,我都努力从校长、老师口中,以及一些细节上,去感受孩子的成长环境是怎样的。目前还是有不少父母,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对于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来说,一个学校的气质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4个校园里,我分别看到4句不同的标语,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不同学校对教育的解读:
1、教育就是造就一个一个人才或人物
2、教育就是找到人的本真
3、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齐家有道,治国需才,是故天下学校兴焉
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老校长,他走在路上看见垃圾会很自然地弯腰捡起来,他说,学校是文明的开始,我的学生不一定能够成为大人物,但他在我这里,首先学会了讲卫生,这样将来如果去摆摊,散场了也不会一地污水。
我确实能够从学生的表现,感受到这个学校气质的50%来自于校长。在城市待久了,在公益圈待久了,对一切关于情怀的东西习以为常,但是当听到“远见”、“文明”这些词从一个乡村教育工作者口中很自然说出,我还是被触动了,为那个学校的学生感到庆幸。
或许,真正的情怀在乡野,人对教育的理解,也需要不断修正。
PART 4?孩子的故事
第10个学校,午餐休息的时候,一个小女孩买了雪糕跑来请我们吃。我的第一反应是她哪来的零花钱,同事说,现在的孩子不缺钱,她就想和你吃雪糕。她和我们一起在柳树下大口吃着雪糕,满脸甜蜜,而后在镜头里开心地笑着,眼睛也在笑。按快门的时候,作为一个摄影毕业生,不知哪来的职业敏感,我从她的眼睛里读出,如果去家访,又是一个孤独悲伤的故事。
在孩子的报名表上,有一项是:你为什么想跟大哥哥姐姐写信?以下是匿名抽取的几个回答:
2、自己心中有些事和人不愿意向周围的人倾诉,有一些问题周围的人不能给我想要的答案。
3、想要哥哥姐姐倾听自己的心事和(教我)学习方法,不想让自己的成绩排到最后几名。
4、我因为父母离婚,所以特别希望有人倾听。
这次参加书信活动的孩子,大部分是想和哥哥姐姐交朋友,希望有人可以倾听自己,同时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成绩,书信对于他们,是生活的一个补充。也有一些孩子,写信的原因直接指向各种成长的烦恼和孤独,书信是他们的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烦恼,我们很多人都面临过,也不是可怕的事。只是这个适应的过程,对那些对父母还有依恋情绪的孩子,特别是对于家庭离异的孩子来说,非常痛苦。
而书信一个很大的作用,不在于改变孩子的环境,而在于提供了一种方法和工具,让孩子在倾诉的过程中对孤独、对苦难、对成长有重新的认识和定义。
PART 5?蓝信封
在离开宜宾的列车上,叔叔说她感觉很遗憾,这一次项目地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处理各种琐碎的工作,没能和更多的孩子有深入的接触。这种接触产生的生命之间的连接,能够让人有动力走得更远。
这个时候,一个17T的通信大使发了一份访谈给我,其中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接触公益并把它作为全职工作。我回答说,跟我写信的小朋友在最后一封信里面说:“我把我的愿望写在风筝上,放上天飞翔。”想象那个干净美好的画面,我就想为更多像他一样的孩子做更多的事情。或许这就是叔叔说的让人走得更远的一股能量吧。
蓝信封,愿以书信沟通彼此。
摄影丨拌豆西
文字丨拌豆西
编辑丨家俊